文:魏玫花
🔅刊载于培元独中学生刊物《元圈》第2期(2020年5月)
结束与蔡慧沁老师合作的校庆影片《溯源·培元》后,我已经两个月没有造访卧龙居了。在这个燥热的午后,我再一次到卧龙居拜访,准备聆听蔡老师与卧龙居的故事。
卧龙居的前身是蔡老师与丈夫初到金宝时安家的第一“层”房子。于一对还没决定在金宝定居的新婚夫妇而言,位于金龙园双层店屋的楼上一层房子已足够两人生活 ;而楼下屋主是居住了 47年的苏老夫妇。于是,两代夫妇便展开了同屋不同层的“同居生活”。
蔡老师回忆说,以前和苏老夫妇成为“上下”邻居时,常透过厨房天井话唠家常,比如当其中一家煮饭时,话匣子就会透过香气的飘散而打开。
“今日食咩啊?”
又或是被老夫妇热情唤下楼尝尝饭后茶点,然后在夕阳下乘着秋千,荡出一个个积灰的故事。
蔡老师笑说,正是这样联系两代的人情味,让从小在城市长大,却迫于无奈随丈夫到金宝来生活的她,从排斥、磨合、接受,到欣赏这座小镇。终于,她那颗热衷流浪的心,也臣服于碧水山青和渐暖心扉的人情世故。因此,在金宝落地生根的心,似乎变得有理可解,因为整座小镇的魅力,远超乎她所想象的 ;落脚扎根,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安排。
后来因为新生命的降临,蔡老师和丈夫便搬离了金龙园。丧夫的老妇人也决定随女儿到吉隆坡生活,便答应把楼下老房子卖给了蔡老师。于是,在意料之外的机缘下,蔡老师便展开经营民宿的计划,“卧龙居”因此而诞生。
蔡老师带我在卧龙居参观了一圈,对房子每一件家具、每一个饰物都能为我讲上一个小故事 :苏老夫妇新婚时添的套房家具、铁鞋橱、木制沙发等,每一件家具背后都是一个上时代的故事。
蔡老师具有怀旧情怀,对老房子的细节都尽力保留。行管令期间,旅游业陷入寒冬,民宿也没有游客出租,她便借此空档,将数十张金宝的经典老照片,展示在卧龙居。她希望到卧龙居的住客能在金宝短暂居住的几天,透过它们,联想起阿公阿嫲时代的房子,让这些曾存在过的亲情,寄托在物品与老照片之中,搭一座可以让两代人交流的桥梁。
展示在卧龙居的黑白照片,像一处昏暗的时光隧道,慢慢带领我走进金宝的“锡”日回忆。原来在经营这栋人文民宿之余,蔡老师基于个人兴趣,亦身负搜集金宝人文史料的“兼职”。在搜集到愈多的故事及资料,她愈觉得自己正和时间竞跑:她必须在更多故事“主角”羽化前,找到故事封藏的入口。否则,这些老故事就会像错失缘分的宝藏,永远尘封在我们无法逾越的生死界限。诚然,能够记录在案的故事都是需要足够缘分的聚合。邂逅故事“主角”、亲近“主角”,到站在故事“宝藏”的入口,才完整拼凑出了一段故事的轮廓。在那个锡日辉煌的年代里,小人物出演的平凡故事在蔡老师的采集与编写下,慢慢融汇成篇,共同交织出金宝的民间历史,才使得百年历史变得更富草根生命力。
整理史料后,蔡老师将之记录在“金宝小城故事”的脸书专页和“不落的锡阳”部落格。科技昌明,朦胧的故事浮出水面,使得更多人知晓其中渊源。故事主角的下一代往往后知后觉,或是一知半解,却透过这些贴文重新认识自己祖辈的故事。因此,蔡老师庆幸自己能够以文字作载体,将当中来不及说出口的温情尽述,让两代情捅破隔纱,重新再获连接。
采访的最后,我五味杂陈,陷入沉思,缓慢地走出这段时光隧道。其实,就如蔡老师所言,金宝不乏魅力,更不乏甘愿为之付出的文化工作者。但一人拾柴火不旺,众人拾柴火焰高,若能够聚合大家对金宝做出的努力,整合资源,肯定能让这份光,闪耀得更亮、发扬得更远。如此,我们心中无可替代的金宝山河才能让更多人为之倾倒。
欢迎追踪和按赞“卧龙居”脸书专页,发掘更多金宝DNA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GoldenDragonHomestay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